张楠,自2016年8月入职我校,至今已经经历6个年头,在从教的6年时间里,她践行着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初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身价值。
一、坚定思想、明确使命
作为一名教授思政课的青年教师,她一直觉得的非常的自豪和幸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她始终认为,自己能成为这只队伍中的一员,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因此倍感荣耀,深受鼓舞,同时责任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少年阶段,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来源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强烈冲击,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她认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旗帜鲜明的批驳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纠正学生存在的片面、狭隘、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认识,以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去浸润和引导学生,致力于把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的政治认同,为国家守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线。
二、苦练本领、提升素养
该同志认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是基本的职业要求。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地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既有知识的增益,也有道德的熏陶。为达到这一目标,该同志专心教学研究,勤思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在刚入职的初期,她也曾经有过迷茫,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也难以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填鸭说教”的误区,虽然积极备课,自己感觉课程内容也十分丰富了,但是由于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导致学生接受度不高,有一部分学生对此课学习兴趣不浓,上课有些学生仍然做着自己的事,这让她感觉的很强烈的挫败感。后来,她在部门领导和前辈教师的帮助、指引下,通过参与多次部门集体备课,慢慢了解到了一些学生管理和课程设计的技巧,明白了只有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使课程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为提升教学效果,她在最近几年中,以学校“品、观、说、行、悟”五位一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为依托,在课堂上尝试了多种新型教学方式,例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其分析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相关案例,在给粮工专业的学生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人物》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分析袁隆平能够成功研发杂交水稻的原因有哪些,从而归纳出课本上“中国精神”这一单元的相关内容,既完成了课本理论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普及了其专业领域领军者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回应。除此之外,还会引导学生阅读伟人经典著作选段,从而领略伟人的格局和理论的魅力;进行社会热点专题讨论、让学生上台讲授等新型教学方法,事实证明,这些丰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合适的教学方法,该同志深知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也是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上好课的同时,她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在一次次的赛事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2018年获得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在2020年度举行的山东省首届学校思政课教学比赛,她代表我校思政部参赛,那次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由于此次决赛是由专家赛前半个小时出题,各位选手在自己比赛前15分钟抽取问题,现场准备后登场讲课;决赛现场只为选手提供黑板、粉笔,不可使用PPT等辅助工具,与以往的赛制存在很大区别,尽管比赛赛项复杂、压力巨大,但她不畏艰难,积极备战,最终在部门全体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学校和部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2021年,在部门领导鼓励下,她决定继续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为保障在省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先期参加了校赛、市赛的预选赛。自比赛启动以来,该同志所在的部门就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赛前动员和教学比赛选拔工作,精心组建教学团队。经过多次人员协调,最终形成一支教学与参赛经验丰富,团队成员各有所长的参赛队伍,良好的配合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首要前提。备赛过程时间紧张,任务繁重,具体工作琐碎磨人。受疫情影响,决赛采取视频直播,线上评审的方式,在教发中心和宣传部的领导同事帮助之下,搭建了符合大赛要求的比赛场地,整个过程,学校各部门倾力相助,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以校为家,备赛关键阶段,她们团队经常在学校工作到凌晨,反复讨论方案、斟酌案例,细化参赛作品,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获得烟台市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一等奖,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的成绩,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此外,她也深知科研工作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工作六年来,积极申报课题等项目,主持院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参与各级课题6项,参与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1项、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2项,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学生信得过的好老师。
三、关爱学生、保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提到:“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她学习了这段故事,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她尽量去选取既贴合教材理论,又触动学生内心的案例,从对抗击新冠疫情专题的讲述中,讲到抗疫英雄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她的讲解让很多学生热泪盈眶,因而他们更能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为了解学生,她常和学生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聊天,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个人喜好、对课程的诉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小困惑、小迷茫,给与他们一些适时的引导。2020年讲授思修课中家庭美德一节时,有一名男生跑到她面前,自述跟父亲产生过一些激烈的冲突,一度令他非常困惑和痛苦,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张老师引导他去尝试理解两代人因为成长背景、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观念上的冲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此而质疑父母的爱,经过几次交流,学生在她的引导下,主动放下面子,向父亲示好,后来,当学生开心的告诉她,和父亲的关系缓和了很多的时候,看到学生开心的笑容,她心里说不出的满足感,因为在帮助了学生的同时,作为老师也获得了强烈的职业幸福感。入冬以后,学生感冒的比较多,每次上课前,她都要叮嘱学生们带好口罩、注意身体。张老师认为,学生离家在外求学,老师便是学生的亲人,是他们的家长,这份情怀,有种巨大的力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思政课教师虽然只是繁华世界万千职业中的一种,却有着不寻常的内在意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她初为人师时所仰慕的一种伟大人格精神,成为有至高学问的良师、有至正修为的益友,成为引导价值、育化心灵的人民教师,是她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求”将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最新行动指南和人生坐标,接下来,该同志立志在学校发展和规划引领下,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在每一天的平凡工作中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立足于三尺讲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甘做扑下身子默默干、兢兢业业奋斗的新时代追梦人,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